療癒的意義

台北榮總精神部一般身心科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陽明大學醫學士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發展碩士

沒有症狀,不代表痊癒

近代西方的醫學,是從機械觀出發,將人體視為一個機器,不斷努力地去探究這個機器的構造以及運作的原理,以了解生病(也就是機器出錯)的原因。因此,『治療』(treatment)就好像修理機器,找出有問題的地方,以外力介入的方式改變達到改善的效果。隨著科學研究方法的進步,機械觀的醫學在近代突飛猛進,發現了許多極為精細的身體構造與機能,也發明的許多極為精巧的治療方法。近代的西方醫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的改善,但是在這樣的機械觀背後,卻也有遺憾與限制。

現代機械觀的醫療挾著科學的利器,固然"治療"了許多疾病,但是卻也忽略了人是活生生的生命,跟過去各種不同的追求身心整合的『療癒(healing)』的傳統醫療相比較,現代醫學似乎少了些人性與生命力。生命是活的有機體,自己有複製、繁殖和再生的功能。自己會調節並去適應外在的環境,會用免疫功能抵禦外物,自己會彌合傷口。在每一個生命誕生之初,都已經賦予了這些調適、保護、自我修復的生機功能。現代醫學雖然將人體當作機器在修理,但在相當的程度也是非常依賴這些人體天然的生機功能。例如外科的手術只是將傷口縫合靠近,而為何受傷的皮膚可以再度癒合,切開的肌肉可以再度銜接起來恢復功能,科學至今也沒有辦法完全明瞭。有人說,醫生的功用就是在等候疾病自己痊癒的過程中做一些儀式化行為安撫病人與家屬的心情,雖然說得誇張,但是也表達出現代醫學對人體自然癒合力量的依賴之深。

相對於西方醫學,許多傳統醫療是以生命觀來看待身體與疾病,亦即強調身心與外在的自然宇宙是一個整體,療癒的目的是希望達到身心自然整合的最佳的狀況,來引發、促進、增強身體自然癒合的力量。即使使用草藥或是針灸等看起來比較像介入式的治療,其目的也是在調整人體生機的癒合能力,而不是如現代西方醫療直接以外來的東西侵入體內控制或取代身體的機能。抱持著生命觀的醫療,將身體與疾病視為生命發展的過程之中暫時的困頓與阻礙,心靈與身體都是這個生命發展的必要憑藉,也都是宇宙自然生機的展現。從生命觀的醫療來說,『療癒』是解除生命發展的困頓與阻礙,以身體、心靈與宇宙自然合一的整合,調整引導生機癒合的功能,達到健康的目的。這樣的醫療,當然與現代科學的醫療有很大的不同。

機械觀與生命觀各從不同的角度與觀點出發,分別是對身體與醫療從不同的觀點所做的不同詮釋。在這兩個觀點之外,還可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角度與觀點。例如佛洛依德所開創的心理分析,便是以心理觀來看待身心的疾病。心理分析的心理觀認為有些身心疾病是心理的問題所造成的,而人的心理就像歷史一樣,是可以透過故事了解前因後果的。如果人可以了解自己心理發展的歷史,就可以對自己的個性跟情緒有所領悟與了解,進而掌握住自己的心理狀況,避免身心疾病的發生。

不同的觀點,就像是從不同的視野角度來看事情,各有其優缺點。各有各的盲點,彼此之間也可以互相彌補不足。也,持心理觀的心理分析,適合處理個性的問題,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性格發展,透過領悟與洞見(insight),來掌握自己的個性。因為個性決定了命運,調整自己的個性,可以進而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持生命觀的傳統醫療,擅長於養生,幫助人們調養身心到達最適合的狀態,促進身體本身癒合及發展的能,預防疾病的發生,或者於疾病發生之後減少疾病的影響力。然而在嚴重或是急性的疾病狀態下,持機械觀的現代醫療,往往還是最有效率的治療方式。微生物感染、癌症、嚴重的心臟病等明顯人體機械故障,現代的科學醫療,可以提供比較徹底的治療方式。即使在筆者所從事的精神醫學領域,對於嚴重的精神疾病、嚴重的憂鬱症與焦慮症,採用經由精密的腦神經科學所研究出來的藥物治療,還是最有效率的治療方式。

現代的西方醫學將症狀視為不屬於人體本身的異物,治療的目的,便在減少症狀。治療病人的時候,醫師減少了症狀,但是有的時候距離痊癒,卻仍有一段的距離。尤其在治療憂鬱與焦慮的病人時,減少了症狀有的時候反而可能離痊癒越來越遠。憂鬱與焦慮,有的時候是面對生命中的歷練必然會發生的感受。沒有了這些歷練,生命就不再有意義。憂鬱與焦慮症狀的減少,並不代表病人已經痊癒。病人雖然不再擔心難過,但是可能仍然缺乏生機,或是無法積極面對生命、融入生命之中,或是仍然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對一切事情都變得不在乎。

現代西方醫療以消除症狀為目的有其侷限性,這樣的狀況在精神醫學的範疇更加地明顯。一個人憂鬱焦慮的背後,可能有個性的問題,也可能有人生意義的問題,這些問題還是需要心理分析來達到領悟與轉變。也有許多憂鬱焦慮的病人,在經過現代藥物治療之後,還是會有身心難以整合、生命難以開展、生機難以暢通的現象。在這個時候,整合生命機能的身心療法,便可以是病人由症狀消除走向痊癒的主要途徑。臨床上實際治療憂鬱焦慮的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或是受限於自己機械觀的看法,只注意到減少症狀而忽略痊癒之道;或是受限於時間,病人太多而無暇將這些痊癒之道傳授給病人。為了克服這些實際上的限制,這本介紹痊癒方法的書,對於憂鬱焦慮的病人便極為重要,足以幫助台灣的患者得到更佳的改善。

我們可以看到,在憂鬱與焦慮的治療之中,西方的現代醫療、心理分析、與本書所介紹的生命療癒的方法,是三個相輔相成的治療方式,未來的精神醫學,仍將是三著互補、共同幫助病人達到痊癒的共存共榮的局面。藥物治療擅長於減緩症狀;心理治療擅長於調整個性與意義價值系統;生命的整合療癒則擅長於透過身心整合達到痊癒的目的。然而藥物與心理治療各有其限制,身心整合的療癒卻是每個人在甚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做的,每個人都可以由此得到改善與進步的泉源。

依筆者個人的經驗,嚴重的憂鬱焦慮病人,適合先以藥物治療將症狀減緩之後,再開始配合本書的方法,藥物跟身心療法並行以達到痊癒;中度病人則可以藥物跟身心療癒的方式同時並進;輕微的病人則可以直接採行本書中的生命療癒的方法,並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但是只要有症狀,最好還事先跟醫師討論過,做過必要的檢測排除身體疾病的問題,了解自己的診斷與病情之後,才可以進行自己的整合療癒工程。個人多年來治療恐慌症的經驗,深深感到以腹部深呼吸調息的方法,對促進病人掌握自己的身體、心靈與症狀深有助益。肩頸肌肉的深層按摩可以減緩情緒的緊繃、生物回饋的治療更是所有身心疾病最好的輔助療法。近年來台灣的許多精神科醫師也慢慢地發展出本土的身心整合醫療,例如三軍總醫院的陳亭秀醫師在研究瑜珈治療身心疾病;署立玉里醫院藍祚鴻主任研究針灸對憂鬱的效果,雖然還在很初步的階段,但是倒也慢慢地累積許多成果。

雖然西方主流醫學在美國政府贊助的"互補與替代醫學研究中心"領導之下,逐漸加強了身心整合生機療法的研究,但是我們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持不同觀點的各種醫療之間的對話,是近年來才開始展開的事情。許多觀念跟解釋還是在很初步的假設階段。我們必須明瞭,從不同的角度觀點出發,就會發展出不同的系統,跨系統之間很難互相為對方做解釋。本書中許多試著以現代科學在腦功能認知科學的最新發展來解釋身心整合與醫療生命觀中所發現的現象,這是個頗值得鼓勵與繼續發展的嚐試,然而科學研究本身即是不斷改寫的詮釋,以科學研究的成果來闡述傳統醫療,本身只是眾多可能的詮釋之一,並非代表科學就是唯一真理,其他的觀點皆須經過科學觀點重新解釋之後才能取得合理性與正當性。我們也可將科學研究的發現,重新以生命觀或心理觀作詮釋,說不定也可以回過頭來,促使科學更有新的發現與新的看法,改寫整個科學對身體與生命所作的詮釋。從一個領域跟觀點去探討詮釋另外一個領域或觀點的做法,值得鼓勵,但並不代表本書中所作的假說性的詮釋就是已經都是真理,也不代表這些身心整合的療癒方式就真的僅只透過這些方式在運作。例如在本書中提及的眼動療法,它也可能有如調息一般是透過身體的規律動作,幫助人們達到有如靜坐(meditation)般的入定出神的狀態(trance state, 或者可配合音譯叫做禪思狀態)。本書中從機械觀的科學所作的解釋不一定為真,也不一定為其發揮運作的唯一方式,我們不一定非要接受這樣的解釋才能接受這樣的療癒方式。

最後,我還是要提醒讀者,每一種療法都有它的侷限性,都不是萬能的。身心整合的生命療法無法解決所有的病痛,本書所介紹的方法雖然好,但是並非就是萬靈丹,嚴重的時候還是得倚靠經過實證與不斷改良現代醫學。現代的藥物已經經過了許許多多的改良與創新,減少副作用與依賴性,並非很多人想像的就是多年前的那種鎮定劑那麼的可怕。心理分析雖然昂貴又耗時,但有時仍是值得考慮的選擇。醫師跟病人都應保持開放的心靈,尊重所有的可能。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了醫病關係的重要性。在痊癒的過程中,有位了解你的醫師一路支持與陪伴,也是痊癒的過程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主持人
台北榮總精神部一般身心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