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戈登爵士和日籍的山中伸彌教授共享諾貝爾醫學獎榮耀,前者開啟動物複製的先河,後者則是研究出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簡稱iPS),對再生醫學貢獻很大,也為未來器官再生、組織修復帶來革命性突破。

一九九七年,英國宣布成功孕育出複製羊「桃莉」,關鍵技術就是戈登的發明。台大醫學院基因體與蛋白體研究所長陳信孚指出,一九六二年,戈登把青蛙的卵子剔除細胞核後,改由取自蝌蚪的細胞核替代,最後長出了新一代的蝌蚪。如今細胞核轉殖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各種複製動物相繼出生,也衍生複製人的爭議,但也導引「萬能細胞」的出現。

國泰醫院臨床醫學研究部副主任凌慶東指出,山中伸彌最早把KLF4、OCT4、SOX2和C-MYC四個基因放進皮膚細胞內,製出可變化成心臟肌肉、神經等各種細胞的全新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iPS),也就是俗稱的「萬能細胞」。

山中伸彌六年前才發表他的研究成果,獲獎相當快速,顯示萬能細胞受全世界重視的程度。山中伸彌曾經當過整形外科醫師,因自認開刀不拿手,改投入基礎醫學,因此昨天得獎後即說,「我卅歲後半才開始做基礎研究。」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技師郭紘志表示,山中伸彌開發出這種多能幹細胞,一舉解決了過去以胚胎幹細胞研究所帶來的倫理及道德爭議,而且不會有免疫排斥問題。另外,將來可針對各種遺傳疾病,只要取得病人任何細胞,做成客製化的誘導型幹細胞,一方面從中瞭解其病程發展,也可做為藥物篩選的平台。

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說,有了這類萬能細胞,未來即可針對某些器官衰竭的病人,進行組織修復與再生,最終的目的可望取代目前的器官移植,這也是山中伸彌會成為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大熱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