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 可望成慢性病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

2013.04.06

居禮夫人(Marie Curie)是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化學獎的科學家,也是世界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在她長達66年的歲月中,發現了兩種新元素釙與鐳,同時開創放射性理論。

 

儘管居禮夫人享有盛名,但她無數次拒絕申請專利,後來鐳被廣泛應用在放射治療,居禮夫人卻未分到一杯羹;愛因斯坦曾盛讚她是「唯一不被榮譽所腐蝕的人」。

 

然而,這位不被榮譽腐蝕的科學家,最後卻飽受再生不良性貧血及血癌折磨;如今,後人只能在法國巴黎的萬神殿憑弔她。多數專家相信,如果居禮夫人沒鑽研這些放射性物質,或許她的人生可以活得更長。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說,居禮夫人知道放射療法可以救人,但忘記它也可以害人,最終傷害了自己。

 

血癌致癌機轉,目前仍然不明,但多數醫師認為,除了先天性的遺傳基因突變外,長期接觸放射線與化學藥劑亦是致癌元凶。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資料指出,正常人罹患血癌的機率約兩萬五千分之一左右,但如果身處原子彈爆炸1公里內的倖存居民,罹癌機率高達六十分之一。

 

血癌雖然名為血癌,但病變根源其實是骨髓。因骨髓長出腫瘤,造成白血球不斷增生,晚期會逐漸取代骨髓內的造血細胞,連帶影響紅血球與血小板功能;因此,血癌患者會出現免疫功能低落、貧血與身體不正常出血等症狀。

 

柯博升表示,血癌可分急性與慢性,急性血癌患者如果不治療,半個月內就會死亡;但慢性血癌患者可存活10多年。他說,其實血癌發生率不高,全台每年僅新增200、300名病例。

 

確實,國內所有惡性腫瘤死因中,血癌並非國人主要的致死癌症;柯博升就說,各國血癌發生率差異不大;居禮夫人那個年代的醫學常識較不發達,對於放射物質認識不足,但隨著化療與標靶藥物出現,如今血癌已不再是絕症。

 

居禮夫人死於1934年,生前她常把裝有放射性物質試管,隨身放在口袋中,甚至存放在梳妝檯抽屜;弔詭的是,血癌雖帶走了一代偉人,卻也讓後人找到放射治療契機。

 

居禮家族除了居禮夫婦獲得諾貝爾獎外,包含她的女兒與女婿也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及和平獎,是獲得諾貝爾獎次數最多的家族。

 

白血病症狀

 

●發燒

 

●出血

 

●貧血

 

●肝脾腫大

 

●淋巴結腫大

 

●關節疼痛

 

資料來源:柯博升、癌症希望基金會

 

 

【2013/04/0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