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生老病死,你我都得接觸醫生,《蘋果》每逢周六、日推出名醫專欄,由各大醫院推薦各個領域的名醫,讓讀者一窺他們白袍下的寫實人生。
【甯瑋瑜╱台北報導】罕見疾病患者常面臨治療不易的困境,投入此領域的台北馬偕醫院一般兒科主任林炫沛,行醫25年來窮盡心力為罕病患者奔走,不但主動為病友找尋治療藥物,並協助成立病友團體。在病家眼中,他不只是好醫師,更是值得信任的朋友。
林炫沛家族中的許多長輩是開業醫師,但林炫沛讀了醫學系後,眼見罕病患者少人關心,因此違背家族期待,選擇遺傳科。大學畢業後,他赴耶魯大學進修,返台後到台北馬偕醫院任職,讓台北馬偕成為台大、成大後,國內第三個具遺傳學科的醫院。
看新患者花一小時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21年前帶兒子赴美就醫,結識在耶魯進修的林炫沛,後來兩人陸續返台,即推動罕病基金會的成立。陳莉茵說,林炫沛對病人熱情、有耐心,「面對現階段難以救治的疾病,他堅持到最後一刻,在大家都絕望同時,他仍在為患者找尋活下去的機會。」
一般醫師看感冒,大多只花幾分鐘。林炫沛看一個新收治的病人常花一小時。一旦確診,他立刻翻出口袋厚厚一疊名片,找出病友團體、社工師、遺傳諮詢師電話,為病友找支援。黏多醣病友協會理事長蔡瓊瑋說:「他到處幫病患與家屬找支持力量。讓新診斷病童家長抗病過程不孤軍奮鬥。」
國家應照顧弱勢
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北市議員秦慧珠說,林炫沛樂於參加病友團體事務,「對病童、對家屬來說像大朋友,毫無大牌醫師架子。」
林炫沛常遇外界質疑「為何要對這些沒能力的罕病病人付出這麼多」,他說:「人口中有一定比率罹病,他們不幸遭遇成為罕見疾病病人,不單是個人,一個成熟、包容性強的國家,都應照顧弱小族群。」
在他眼中,罕病家庭除醫療需求,更需要身心支持,他指自己曾目睹許多久病無家人的病友,非常心疼,因此儘管幫助罕見疾病患者的路不好走,他仍堅持陪病友走下去。
林炫沛 56歲
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專長:遺傳學、先天性異常兒童治療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現職:台北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兒科主任、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暨馬偕醫護管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專長:登山、網球、攝影
資料來源:林炫沛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