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生技網 日期:2022/01/30   編輯部 

1993年,夙負盛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哈佛大學的研究,震驚了醫界: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有求助於自然醫學另類療法的經驗,全美民間自行求助於整脊師、同類治療師和草藥師、針灸師等另類治療師的次數,比看基層醫療醫師還要多上一倍。

IAE全球產官學研教中心 健康管理研究所 撰述

連一向作風嚴謹,頗具權威的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1998年首次出版《另類療法特刊》,一口氣刊登多達60份另類療法的研究報告,並以「今天最熱門、最權威的資訊和話題」為標題,鼓勵更多的研究者去發覺另類療法的有效性。

 

在美國,四分之一的父母會上網找尋合適的針灸師、草藥師或按摩師,並帶小孩前往治療。

 

在澳洲,15歲以上的成人過去一年使用過另類療法的比例達48.5%,單是藥品類支出金額約3.1億美元,超過正統療法藥品支出額(1.8億美元)。

 

對醫學也有了新看法與轉變。

 

事實上,一些主流雜誌及書籍,如《美國醫學會期刊》、《健康(Health)》雜誌等,已將另類療法(alternative medicine)中具有科學驗證、較為主流醫學接受的治療方式,如按摩、針灸、瑜伽、草藥、太極等,稱之為輔助療法(complementary medicine)或整合醫療(Integrative medicine),期許另類醫療能以輔助合作方式,提升現代醫學的服務與品質。

 

「輔助療法沒有獨立治療疾病的作用,但是可以改善病人生活品質,」美國紐約史隆凱特林癌症中心整合醫學科主任凱西勒絲(Barris Cassileth),在2001年加拿大所舉辦的「女人與癌症」的國際會議中指出。

全球主流趨勢 .申請甄選350年IAE「 自然醫學醫師(ND )」行列創造歷史激動人心的時刻

點入

從戰爭到修復

各種醫學研討會中常有人表示,未來醫學將是以人為主、身心整合的模式,從對抗疾病的「戰爭(war)」時期,演變至維護生命品質的「修護(repair)」時期。健康重視預防的觀念盛行,醫生不能只是開藥方與開刀,還會建議病人如何預防疾病,如何篩檢身體早發現初期病症,及運用心靈處理壓力,以追求整體健康。

 

講求科學實證的歐美人士,為什麼願意冒險嚐試未獲證實的療法?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一些國外的主流醫學做如此大的轉變?

 

轉變的力量,其實來自於廣大民眾的迫切需求。

 

原因之一,西方醫療強調「治病而非治人」的基本概念,已無法滿足一般社會大眾的需求。

 

根據《美國健康促進》期刊指出,民眾會選擇另類療法,排名第一的原因是:覺得西方醫療充滿壓力、缺乏人性。醫生看病時間縮短,以往醫生對於家庭裡每一成員瞭若指掌,亦師亦友的親密與互信已漸稀少。

 

研究發現,另類療法治療師至少花費30分鐘的時間與病人詳談,「幾乎是醫生所花時間的四倍以上,」美國史丹福大學精神與行為科學教授史賓格博士(David Spiegel)說,另類療法滿足了病人希望自己被對待「像一個人,而非一個病」的心態。

 

因為醫病關係較親密,病人大多不會對另類治療者有所隱瞞,反而較多對醫院醫生隱瞞正在同時用另類療法。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發表的研究顯示,54%的乳癌病人會把個人所使用的自然療法,告訴他們的腫瘤科醫師;但高達94%的病人則提供完整的數據和檢驗報告,給他們的另類治療者。

 

此外,主流醫學並非所有問題的答案,仍有許多醫學的盲點無法突破解決。比方說老化或壓力造成的生理疾病,如背痛、頭痛等。

 

其實,有三分之二的人尋求另類醫療,是因為心理壓力所導致的生理不適,如頭痛、背痛及腸胃功能障礙等,「而醫學院並沒有一堂課,教導醫師該怎麼緩解壓力和學習放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療中心負責人安德魯威爾(Andrew Weil)醫師說。

 

哈佛的另類醫療先驅

另外一個令人矚目的力量,來自愈來愈多的醫生與醫學研究者加入另類醫療的研究行列,提出一些數據或解釋。這些被視為異類,且多半出自於名校哈佛醫學院的「另類醫生」,不僅做研究,甚至親身實踐、倡導,帶起另類新風潮。

 

哈佛心臟科醫師班森(Herbert Benson)早在1970年代便提出冥想可以改變放鬆反應,減少壓力賀爾蒙釋放,是心臟病患最佳的輔助療法。

 

暇餘喜歡開著豐田車到處採集植物做研究、貌似聖誕老人的大鬍子威爾,是哈佛的醫師也是植物學家。他認為醫師的功能是「教導人們如何一開始就不生病。」

 

他不斷在書本、雜誌中提出健康生活型態建議,如每天運動、低脂高纖、補充維生素、練習減壓動作如靜坐、瑜伽等,提倡自癒能力;著作熱賣超過600萬本,還因此登上《時代雜誌》1997年封面,成為25位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每星期有50萬人瀏覽他的個人網站,並尋求醫療協助。

 

曾任美國總統醫療小組顧問的心臟科名醫迪恩歐尼胥(Dean Ornish)首先提出低脂少壓力的生活態度改變,如練習瑜伽等,可以減少心臟病的發生。

 

哈佛畢業,器官移植權威漢姆奧茲醫師(Mehmet Oz),成立心臟專科輔助療法中心,教導心臟病人飲食、冥想、催眠及按摩,結果發現,受過催眠技巧訓練的病患,在手術時出血情況較少,也較容易放鬆,且有助於心臟病人長期復原。

 

對輔助療法的各項研究中,以針灸最為廣泛。比如癌症癒後,使用針灸可以減少止痛藥的服用。

 

此外,針灸對於因神經引起的疼痛、中風和脊椎傷害引起疼痛均有幫助。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中心發現,針灸可以減輕牙科手術後的疼痛。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平緩音樂和按摩,對老人有緩和情緒的幫助。

 

冥想可以降低血壓、幫助緩解頭痛、慢性疼痛和失眠。甚至禱告也有降血壓的功效。

 

擷取主流與非主流之間,醫學最好的一部份,加以整合運用,由受過現代醫學訓練的醫生的監督下,可以減少病人自己濫用的危險。這種新的「整合醫療」方式已在1998年起,慢慢被接受。

 

現在,美國有超過350家醫院設立輔助療法中心,包括哈佛醫學院附設貝斯以色列另類療法研究教育中心、喬治華盛頓大學、亞歷桑那大學、紐約史隆凱特林治癌中心、杜克大學等屬於領導地位的醫學中心,都設有整合醫療中心。

 

「我們之中有許多人認為,這正是未來醫學的模樣,」杜克大學整合醫療中心主任蘇立文(Martin Sullivan)指出。

 

輔助療法雖然風行各地,但並不為現代醫學科學界所廣泛接受,甚而很多醫生拒絕服務想兼用不同療法的病人,倒楣的還是病人,得不到最好的建議、測量監督與照顧。台灣常有病人因告訴醫生他在用中藥,被醫生責罵「不要再來找我」。

 

《美國醫學會期刊》1998年刊登研究指出,60%的病人都曾隱瞞過醫師,偷偷從事另類治療。台灣的情況也類似,台大醫院針對癌症末期病患所做的調查發現,超過8成病人使用過另類療法,但56.3%未曾告訴過醫師,12.3%甚至因此中斷西醫治療。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艾森柏格(David Eisenberg)認為,多數人並不想放棄現有的醫療方式與醫生,他們非常希望在家庭醫師的監督下,同時使用主流與另類治療。

 

其實對生命受威脅的病人而言,只要能解除病痛,並不在乎誰是「主流」誰是「另類」。長庚中醫院院長張恆鴻曾一語道破說,「在台灣做整合工作的人,其實就是病人自己。」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心理衛生研究中心也指出,醫生應正視這個問題,整合醫療集合領有執照的專科醫師、和各種不同的良好訓練的另類治療師,可以將危險降到最低,會比一味漠視來得實際。

 

政府帶領科學化研究 另類療法也漸受到規範。

 

以歐美國家為例,先從制度面改善,包括國家研究單位設立、人員訓練、醫療單位及醫師的投入。從研究、教學到臨床試驗,認真地將另類療法科學化,並納入健康系統的正軌。

 

1992年美國在國家衛生院下設置另類療法處(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OAM);1998年時擴大成為國家另類療法及輔助療法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NCCAM),下設9個研究中心,研究運用在疾病及症狀上的各式另類療法。研究經費不斷追加,比起剛創立時的200萬美元,1999年時NCCAM的研究經費達6800萬美元,整整多了30倍以上。

 

德國政府則積極規範草藥的使用,政府單位的草藥管理委員會Commission E(類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1970年開始運作,收集德國傳統草藥方研究,並出版《草藥實證藥典》(The complete German Commission E Monographs:Therapeutic Guide to Herbal Medicines),對哪些草藥已獲科學研究證實、效用如何、副作用和注意事項、標準劑量和製作方式,都有詳細說明,是目前公認最重要的草藥參考書籍。現在德國藥局西藥、草藥並陳,民眾使用草藥情形相當普遍。

 

美國的醫學教育也開始轉變,希望培養視野寬廣的新一代醫師,以及改變醫病關係。

 

美國125家醫學院中,已有75家加入了另類療法課程,包括哈佛、耶魯、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等,內容有針灸、按摩、草藥學、營養學、打坐、冥想、禪修等。

 

英國有一半的醫學院加入另類療法的課程,也提供已畢業醫師相關研習的課程;德國則已將草藥學納入正規醫生考試科目中。

 

哈佛醫學院認為,醫學教育是培養「關心病人的醫師」,醫生應主動關心病人狀況,如果民眾求諸於另類療法,醫生有義務對另類療法有所了解。

 

最近美國出現了一種新的專科醫師類別—─「自然療法醫師」(Doctor of Naturopathic medicine,ND),為西醫師進修自然療法數年,便可在臨床上使用自然療法。

 

中山醫學院畢業的黃俊傑,便是在美國修習4年,取得自然醫學專科醫師的台灣醫生。

 

笑說自己叛逆成性,愛做與眾不同的事,黃俊傑跑到美國從解剖學、草藥學、排毒法、免疫療法等開始學起,這種「預防等於治療」的新觀念,讓黃俊傑認為,自己多了很多治病的「武器」:包括西醫及自然療法。

 

此外,草藥的廣泛使用,使得許多醫師必須多少對草藥及營養素有些了解。尚且因草藥與西藥併用,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導致死亡的案例愈來愈多,有些草藥的作用如同處方藥一樣效果強烈,需要醫生的監測。

 

醫學會等專業團體也有動作。美國醫學會期盼醫生可以加強另類療法的知識,以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服務。最近,美國國家衛生院和國家醫學圖書館合作,將另類及輔助療法資料彙整成為免費電子資料庫(CAM on PudMed),供專業人士參考。

 

雖然歐美醫界漸有人正視輔助療法,但是,輔助療法難以定性定量做研究證實「有療效」,以及民間有招搖撞騙的人,宣稱神藥、發功治病,延誤治療,是使另類療法仍無法獲得普遍認同的主因。

 

「不能用現代醫學的盲點,來強調自己的優點,」經常碰到患者拿來路不明的草藥來問他,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黃國晉無奈地說。尤其民眾碰到宣稱「抗癌」或「抗老化」的另類療法時,很容易覺得「好像有用」而上當受騙。「如果這種療法非常有效,大部份的專業人士都應該知道,這是可以討論,可以檢驗的,而非不可告人的獨家秘方,」他說。

 






全球另類養生風潮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全球另類養生風潮
哈佛大學健康 有些是"自然的"治療可以安全、有效的心理健康